纳西民间艺术展演中心节目 一、纳西民歌《迎宾曲》歌词大意是:欢迎您远方的朋友。 二、笛子独奏,白沙细乐第一乐章《笃》,汉语意为序曲,表现的是龙女公主和普米王子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时的情景。 三、乐器合奏,白沙细乐第二乐章《仲时》汉语意为“一封书”,体现的是龙女公主被父王关入家牢时的复杂心情。 四、白沙细乐伴唱第三乐章《三思汲》汉语意为“鲜血的河流”,表现普米军与纳西军战争时尸骨成山,血流成河的悲惨场景。 五、白沙细乐第五乐章《跺蹉》汉语意为“跺脚跳”,表现的是人们为双方阵亡将士灵魂踏出一条回归祖先居住之路的 场景。 六、白沙细乐第六乐章《抗蹉》,意为“弓箭舞”,表现的是阵亡将士在回归祖居地的路上遇到的豺狼虎豹和妖魔鬼怪时,拿着弓箭射掉所有的拦路鬼怪的情景。 七、白沙细乐第七乐章《阿丽丽勾金盘》,汉语意为“美丽的白云”,表现了龙女公主和普米王子顺利的到达了祖居地 ,而留给人们的是一种悲壮的记忆。 八、纳西民歌《谷气调》,译为“吟唱”,亦有抒情、吟叹之意。它是纳西族西部方言区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歌种。 九、纳西民间歌舞《么达》,是一种最为古老的纳西民间舞,形式为一人领唱,众人应和,韵味风格因人而异,歌词由领唱的歌手根据当时的环境即兴创作。 十、纳西民间原始歌舞《仁美蹉》是流行于丽江大东和金沙江沿岸一带的一种舞蹈,其音乐热情奔放,无拘无束,即属纳西族还处于不定居(无常住之处)时期的氏族社会里游牧生活的反映。 十一、纳西民歌《犁牛调》,其歌曲表现的是纳西族的二牛抬杠劳动场面的情景。 十二、纳西情歌对唱:《时授》,又名“时本”,意为:“说情”,纳西族西部方言区男女青年恋爱时最喜爱的一种吟 唱形式。 十三、丽江纳西族塔城一带的大型舞蹈《勒巴舞》,这个舞蹈模仿了动物的动作形态和人们的劳动场面。它集中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 十四、纳西民间歌舞《漏美补画软》,意为牧羊人点数羊群,反映了牧羊人春夏秋冬,夜以继日放牧的艰辛,表现了纳西人民繁养羊群,创造富裕生活的奋斗精神。 十五、纳西族欢快的舞蹈《童谣》,体现了本民族孩童时期的天真无邪、纯洁心灵的一种表现。 十六、纳西民间歌舞《组歌》,这组歌集中反映了纳西人民在解放初期,送儿参军,人民翻身做主人的热烈喜庆场面。 十七、民间打跳《古蹉》是一种欢庆之舞,由3个舞蹈组成。第一个舞蹈为《思鲁四多》,汉语意为“三抬三踏”;第二个舞蹈为《软章本》,意为“骑马调”;第三个为《通灵汲它》,意为“鸽子喝水”,它表现了丰收之时兴高采烈之神态。 十八、纳西民间乐曲《本汁汲》,汉语意为“融雪水”。 十九、纳西民间乐曲《哥旁居没留》,汉语意为“白鹤一去不复返”。 二十、纳西民间歌舞《串旁蹉》,汉语意为“跳白鹿”,白鹿是纳西人心目中吉祥的化身,表现了纳西先民永远吉祥如意的愿望。 二十一、纳西民间歌舞《呀哩哩》,又叫“阿卡巴拉”,相传有一年农历二月八,在东巴教圣地三坝白水台泉眼处两条龙腾空而飞,在场的人们看到后,便产生了流传至今的龙舞《呀哩哩》。 二十二、纳西民歌《劝牛调》,纳西族独特乐器伴奏,反映了纳西族在田间耕作时与牛结下同甘共苦的深厚感情。 二十三、纳西民歌《嫁女调》,表现了姑娘嫁出时复杂的心情。 二十四、笛子独奏,白沙细乐第四乐章《美命无》, 汉语意为“公主哭”,用笛子表达了龙女公主在这场恶战所遭遇的悲愤心情。 二十五、纳西民间乐曲《冷唔娄》,表现了纳西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向往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二十六、纳西民间乐曲《罗棉子》,表现了纳西先民保护自然,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十七、纳西民间古老歌舞《呀哈哩》这舞蹈流行于三坝地区的一种古老舞蹈,由一人领唱,众人应和,是一种群体性的歌舞,歌颂美满的幸福生活。 二十八、纳西民歌《梦中的香格里拉》,表现的是纳西人对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玉龙第三国的向往。 二十九、纳西族口弦独奏。自古以来,男吹笛子女吹口弦是纳西先民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用口弦交流语言,打动对方,曲调有一百余首。 三十、树叶独奏——素称能歌善舞的纳西族妇女,随手摘下一片树叶也能吹奏出优美动听的乐曲,同时也是男女恋爱谈情的一种方式。 |